好奇的探索者,理性的思考者,踏实的行动者。
Table of Contents:
俺喜欢把信息安全分为【硬安全】和【软安全】两部分。所谓“硬安全”主要包括具体的IT安全技术(比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 ......);而“软安全”主要涉及管理、心理学、文化、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具体的 IT 技术无关。今天所说的社会工程学,实际上就是“软安全”的范畴。
通俗地说,社会工程就是:攻击者利用人自身的弱点(往往是心理学层面)来获取信息、影响他人,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相关书籍:《欺骗的艺术》
攻击者的套路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信息收集、假冒身份、施加影响、实施最终的攻击。
信息收集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机构、组织、公司(以下统一简称“机构”)的一些【不敏感】信息。为啥特地强调“不敏感”捏?如果信息不敏感,就不会有特别严格的访问限制,攻击者也就容易得手。而且在获取这种信息的过程中,不易引起别人的注意,降低了攻击者自身的风险。
大部分社会工程攻击者都会从信息收集入手。但信息收集往往【不是】攻击者的最终目的,仅仅是攻击者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多数攻击者拿到这些信息之后,多半会用来包装自己,以便进行后续的身份假冒。具体如何该包装和冒充,俺会在下一个帖子里介绍。
某些关键人物的资料
这里说的“资料”包括该人物所处的部门、担任的职位、电子邮箱、手机号、座机分机号等。大伙儿注意一下,此处的【关键人物】,
不一定是名气大或位高权重的人,而是指这些人位于攻击路线上的关键点。攻击者必须利用这些人来达到某种目的。
机构内部某些操作流程的步骤
每个机构内部都有若干操作流程(比如报销流程、审批流程等),这些流程对于攻击者非常有用。一旦摸清了这些流程的细节,
攻击者就能知道每一个攻击环节会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分别处于什么部门?担任什么职务?具有什么授权?
机构内部的组织结构关系
机构的组织结构关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各个部门的隶属关系、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职权的划分、某个部门是强势还是弱势等等信息。
机构内部常用的一些术语和行话
大部分攻击者都会收集一些机构内部的术语和行话。当攻击者在和机构内的其他人员交流时,如果能熟练地使用各种专用的术语和行话, 就可以有效打消其他人的疑虑,并获得信任。
通过网站和搜索引擎
比如,很多机构的内部操作流程直接放在官方网站上,可以轻易获取。还有很多不敏感信息,攻击者通过 Google 就能找到一大把。
通过离职员工
有些时候,某个员工(哪怕是一个很小的角色)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就可以带来很丰富的信息。保本的话,至少能拿到原公司的通讯录;稍好一些的话,还能拿到组织结构图以及更深层次的一些东东。
通过垃圾分析
很多机构对于一些普通的打印材料,直接丢到垃圾桶,不会经过碎纸机处理。所以攻击者可以从办公垃圾中找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公司每当有新员工入职,人事或者行政人员都会打印一张清单给新员工。清单上面可能会有如下内容:
公司内部常用服务器(比如打印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的IP地址
新员工外部邮箱的名称和默认口令
公司内部系统(比如 ERP 系统、MIS 系统等)的用户名和默认口令
某些内部系统的简单使用说明
如果某个新员工没有【立即】修改默认口令(有相当比例的新员工不会在入职当天立即修改【所有的】默认口令),并且把这个清单直接丢到垃圾桶。那对于垃圾分析者来说,可就捡了大便宜啦!
不过捏,垃圾分析方法属于苦差事。使用此招数,每次都要捏着鼻子,在垃圾箱里翻上好几个小时。但还是有很多商业间谍乐此不疲。
通过电话问讯
某些攻击者直接打电话给前台或者客户服务部,通过某些技巧(后面的帖子详述),就能套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为啥攻击者特别偏爱于前台和客服人员捏?这里面可是大有讲究啊!一般来说,前台和客户服务人员都属于机构内的服务支撑部门。这些部门的员工经常被培训成具有如下特质:不怨其烦、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所以,这类员工会比较有耐心,也比较能满足攻击者的一些(哪怕是有点无理的)要求。
为了避免某些同学误解,有必要事先澄清一下:“信息收集”、“假冒身份”、“施加影响”这三个手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的。攻击者在干坏事的时候,总会混用这三个手法以达到最终目的。俺只是限于时间和篇幅,所以才大卸三块,分开来介绍。
假冒身份说白了就是“包装”。攻击者又不是傻冒,他们当然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自然要找一个马甲来伪装一下。一般来说,攻击者会根据面对的目标来选取针对性的马甲。选好马甲之后,还要在某些细节上稍微粉饰一下,让人觉得更加逼真。
总而言之,包装要为后续的“施加影响”埋下伏笔,打好基础。
按照二八原理,大部分人都是感性的。包装的效果,就是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人【感性的弱点】。
博取信任
还记得上一个帖子提到的那些“不敏感信息”吗?攻击者会利用这些信息来证明自己是机构内的人,从而得到信任(具体看文本后面的实例)。博取信任是先决条件,只有先取得信任,攻击者才能再接再厉,继续博取好感、博取同情、树立权威等等。
博取好感
博取好感显然是没啥坏处的。如果对方产生了好感,攻击者就便于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比如很多保险推销员就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博取好感。
博取同情
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同情心,某些攻击者会刻意示弱,从而让对方产生一些同情心,然后借机提出一些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多乞丐也利用了社会工程学的技巧。
树立权威性
很多人都会对权威人物有一种轻信和盲从。所以,树立权威性也有助于攻击者后续的“施加影响”。
选择身份
要达到上述的效果,首先要选择特定的身份。选择身份是很有讲究的,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由于俺不是教你如何搞社会工程攻击,所以俺只能是简单说一说。
要博取好感,攻击者可以通过建立认同感来达到。比如对方是某个秘书,攻击者会谎称自己是另一个部门的秘书(职务上的认同)。关于认同感,后面的帖子会详细介绍。
要树立权威性,可以通过冒充公司内更高级别的人物(或者和高层相关的人,比如某领导的秘书)。这个招数对于那些等级森严的公司,效果挺好。
外貌的粉饰
除了选取身份,一些外貌的细节也很重要。由于大多数攻击者采用电话的方式沟通,那些嗓音略带磁性(仅限于男性)或者充满柔情(仅限于女性)的家伙,就很占优势啦。
大多数攻击者都不会贸然现身(现真身的风险可大了)。万一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亲自出马,到对方的机构去拜访,有经验的攻击者都会选取得体的着装,以便和假冒的身份相称。在这种情况下,攻击者的长相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那些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玉树临风的家伙,第一眼就会让对方产生好感并放松警惕。
顺便跑题一下。我在本系列开篇的扫盲帖里面不是强调过天赋的重要性吗?所谓的社会工程学天赋,不光是脑瓜子机灵,嗓音和相貌也不能太差哦(尤其是嗓音)。俗话说得好:天生嗓音差不是你的错,但跑出来混社会工程就是你的不对啦!
博取好感是施加影响的手法中,最基本的招数。具体的技巧有很多种,咱今天只介绍常见的几种。
此处所说的外在特征,包括相貌、嗓音、着装、甚至姓名等诸多方面;此处所说的“光环效应”(也叫光晕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人的某个局部特征的看法被扩大化,变成对此人整体的看法。
比如很多歌星、影星仅仅由于演技好,其 fans 就把演技扩大化,认为他们/她们样样都好。其实演技好和人品好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俺在前一个帖子里强调社会工程的攻击者需要有好的嗓音(有时甚至需要有好的相貌),就是为了能发挥光环效应。
* 通过相似性来博取好感
所谓的“相似性”,范畴很广,常见的有如下一些:同学、同乡、同校(校友)、爱好相同(比如都喜欢看球,甚至都喜欢某个球星)、经历相同、等。
很多攻击者善于通过看似不经意的闲聊,和被攻击者扯上某种关系,让被攻击者的好感油然而生。
所谓的“社会认同”,通俗地说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毛病,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跟风、赶时髦的家伙了。
那社会工程者如何运用这个伎俩捏?一个常见的方法就是“造势”。通过制造某种舆论来引导(或者叫“误导”)被攻击者,从而达到目的。这种方式有两个要点:
首先,要达成某种规模效应。一旦规模形成,由于“社会认同”的影响,就会变成正反馈,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
其次,要注意引导的技巧。具体要如何“引导”捏?常见的有:“制造狂热”、“制造恐慌”、“制造愤怒”、“制造反感”等方式。当人们处于狂热、恐慌、愤怒、反感等状态时,会变得情绪化。这时候,感性的因素就会占主导,同时会丧失理性的判断,从而被一小撮人所利用。
从本质上分析,这两个要点依然是借助了心理学层面的因素来起作用。关于造势的例子,大伙儿可以看看源自 IT 行业的 FUD(Fear, Uncertainty, Doubt,具体解释见“这里”)手法。
写到这里,突然联想到:其实天朝的毛太祖,就是造势、造舆论的高手啊!上述的两个要点发挥得炉火纯青,不得不令人佩服啊!
大部分人都有服从权威的倾向。因此攻击者可以通过树立或借助权威,让对方服从自己的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
比如有的攻击者假冒成某 VP(Vice President)的秘书,声称该 VP 急需某某文件或资料,那么对方就会迫于压力而答应。这个招数在等级森严的组织机构,效果特别好。
多了解一些社会工程学的手法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你不想被人坑蒙拐骗,那就得多了解一些坑蒙拐骗的招数。除了俺提到过好几次的《欺骗的艺术》(凯文·米特尼克所著),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很多类似的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你了解各种新出现的社会工程的手法。
另外,很多文学作品、影视节目也会掺杂社会工程学的情节。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潜伏》,里面的主人公余则成显然是一个社会工程学老手。细心的同学应该能从中窥探到不少奥妙。
保持理性
在如何施加影响的帖子里,俺已经列举了很多种手法。这些手法不外乎都是利用人【感性】的弱点,然后施加影响。所以,尽量保持理性的思维(尤其在和陌生人沟通时)有助于减少你被攻击者忽悠的概率。
保持冷静
还有一些“社会工程学”的惯用伎俩是【制造恐慌】。大部分人在慌乱之中就容易入套。
所以,保持冷静也很重要。不过捏,还是刚才那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未必简单。
保持一颗怀疑的心
这年头,除了骗子是真的,啥都可能是假的。比如,你收到的邮件,发件人地址是很容易伪造滴;比如,你公司座机上看到的来电显示,也可以被伪造;比如,你收到的手机短信,发短信的号码也可以伪造。
所以,保持一颗怀疑的心,也是非常必要的啊!
别乱丢生活垃圾 :)
不光上述提到的办公垃圾有潜在风险,生活垃圾一样也会被垃圾分析者利用。比如有些粗心的同学会把帐单、发票、取款机凭条等东西随意丢在垃圾桶中。一旦碰上有经验的垃圾分析者,你没准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