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噪声 VS 信号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大意是):他自己【从不】关心股票每天的“实时行情”。
为啥捏?稍微了解巴菲特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他的投资理念来自于本杰明·格雷厄姆创立的【价值投资理论】。对他而言,“实时行情”的波动,包含了大量随机性的市场因素(技术行话叫“背景噪声”)。由于“背景噪声”的【干扰】,(对他而言)“实时行情”缺乏参考价值。
但如果你上升到更大的时间颗粒度,比如说考察某个股票走势的“周线、月线、甚至年线”,那么趋势就会显现出来。因为在更大的时间尺度,背景噪声滤掉了;因此,信噪比提升了,也就更容易看清趋势。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许许多多事情。其中有很多事情,当时你觉得很重要;但等到10年20年之后,再次回顾此事,你可能会发觉——此事对你的人生根本无足轻重(只不过是【噪声】)。

短寿命 VS 长寿命

基于时间的检验
比如有些读者寄希望于“畅销书排行版”,想通过这类排行版来找出那些【持久性】的著作。但这个方法也【不一定】靠谱。不信的话,你可以去查10到20年之前的“畅销书排行版”。里面的很多作品,如今已经完全被遗忘了。
“畅销书排行版”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一个很小的范围。如果连它都无法保证长寿命,那其它方法恐怕就更难保证了。所以,俺认为真正靠谱的就是——留给时间来检验。

低价值 VS 高价值

DIKW 模型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以为“长寿命”的事物也代表了“高价值”。其实不然!
比如说,某个爆炸性的娱乐新闻,可能会在人们的脑海中留存很多年,但这【并不】代表该新闻具有足够高的价值(娱乐新闻并【不】提升你的个人能力)
因此,你还需要懂得——如何从长寿命的事物中筛选出【高价值】的事物。

娱乐至死 VS 独善其身

心理舒适区

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有时候也被称作【娱乐至死的时代】。大部分人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浪费在消遣性的内容。这可不是俺耸人听闻——你稍微留意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大部分人的大部分上网时间都是用于【消遣】(除了“娱乐新闻”,那些“搞笑视频、购物、闲聊...”也都属于消遣)。

这种现象可以很容易地用心理学加以解释——其关键在于【心理舒适区】(洋文称之为“comfort zone”)。当你进行任何消遣性的活动,你就处于【心理舒适区】。顾名思义,在这个状态下,你会觉得比较放松、舒服、惬意。

自控力(意志力)
要想跳出(脱离)“心理舒适区”,你需要动用【自控力】(也称“意志力”)。“自控力”这个玩意儿就像是肌肉——能够通过锻炼进行强化,也会因为长久不用而弱化。而且这个玩意儿还是【稀缺资源】,很容易被其它因素消耗掉;并且一旦耗尽,【无法】立即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慢慢恢复)。

多 VS 少

软件开发的例子

很多程序员(尤其是入行不久的新手)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为懂的编程语言越多,能力就越强。
为啥说这是个【误区】捏?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编程语言”,而忽视了【编程范式】(洋文叫做“programming paradigm”)。【编程范式】相当于是指导编程的“思想、方法论、套路...”
“编程语言”有成百上千种,而“编程范式”只有大约十多种。再次回顾前面章节提及的【DIKW 模型】,“编程范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W(智慧)。
俺多次引用了 IT 大牛 Alan Perlis(【第一个】图灵奖得主)的名言——不能影响你编程观点的语言,不值得你去学!
他这句话还可以【反过来理解】——那些能够极大影响你编程观点的语言,非常值得你去学。
这也就是为什么——IT 大牛保罗·格雷汉姆在其代表作《黑客与画家》一书中大力推荐 Lisp 的缘故。Lisp 语言(Lisp 家族)涵盖了【最多】的“编程范式”;甚至可以这么说——【所有的】“编程范式”都可以在 Lisp 家族中找到。

快 VS 慢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
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
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