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俺有个习惯就是睡觉前会听些音频节目听到特别困的时候才入睡。这篇是在喜马拉雅听的一个音频节目做的笔记,名字叫小学问。当时早上上班比较晚,十点半上班,俺又离公司很近。于是俺就晚上入睡的时候听一遍,等早上起床后俺就打开电脑做笔记,一直坚持了好多天,也不知道当时是咋坚持下来的,笔记内容也好多的,哈哈哈哈

人的思考能力取决于脑海中储存的观念。好的观念是系统知识打碎,萃取后的结果。这些观念就是我们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时的依据,就像一段固定的程序一样,会模式般的做出结论。观念不对,可能想问题会想不明白,做决策做错误。

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观念就可能让你看问题看的更透彻,做决策做的更精准。

要形成自己的观念工具箱,以应对不同的问题。观念的转变往往是成本是非常小的,且容易转变。
比如:什么是“机会成本(扣除机会成本才是赚到的)”?什么是“风险劳动”?如果你了解了这两个观念,很多问题上就不会迷茫。光看到明星收入高,却没能看到爬到塔尖上是多么的困难 一将功成万骨枯
再比如:同样的数据,为什么有人能看出其中玄机,有人就看过去一头雾水?因为专业人员的脑海中预先存放了很多“观念工具”。所以他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世界。

心智防身术

辩论和吵架的区别就跟武术和打架的区别,其中的区别是由招式套路区别开的,招式多的人更能理清问题,说服别人

证有不证无

双方都想让对方证明自己的论点时,证有的一方负有证明的责任,因为证明一件事情无是不可能的。举例:世界是有白色的乌鸦,只要逮住一只就能证明有,而证明无的话得把所有的乌鸦全部查一遍

归因谬误--因果关系颠倒

根源于人们直觉上对伴随在一起发生的两件事,前者就应该是后者的原因
归因谬误谬误披着华丽的外衣,如标题党,科学结论
如何警惕归因谬误,永远先问自己:这个结论合理吗?
* 如一项调查证明四十岁怀孕的人比平常人活到百岁的几率大五倍,其原因正好颠倒,是因为四十岁怀孕身体更健康才容易活到百岁
* 举例:为什中年人很少因为失恋跳楼。
一种观点是:现在的年轻人太冲动,闹个分手就跳楼,等他们到了中年就不会这么做了。另一种观点是:个性冲动的人遇到这事就跳楼,根本活不到中年。活到中年的人年轻遭遇情感挫折时就没有跳楼,现在当然也不会了。
* 举例:研究发现那些遭遇家庭暴力的孩子智商普遍比其他家庭的孩子要低。
一种观点是,所以大家在任何情况都不能打孩子。另一种观点是,笨孩子可能更容易挨打。

如何辨别网络上的一些标题党研究的真伪?
1.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以通过实验得到,可以的话,可信度就比较高。比如分两拨人,一波实验组,一波对照组,然后观察他们的区别。
若不是的话,则可能是统计得到的结论,而统计的话就可能存在抽样人数的偏差,实验的目的性等等,做不到随机的。
2.如果因果关系相互倒转是否也可以说的通

归因谬误---对己仁慈对他人严厉 如何避免自我感觉良好

根源于人归因时有两种倾向:1.内部归因(向自己找毛病)2.外部归因(向外部环境找毛病)
遇到问题我们第一反应都是:为什么。人是一种天生需要理由也会天生寻找理由的生物。如:表白被拒绝
归因的双重标准:对他人严格(内部归因),对自己宽松(外部归因)。同一件事别人做不好是能力不行,
我做不好是困难太多。所以要严格审视原因。以及双重标准的倾向
要避免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陷阱,如:让全班举手示意自己比同年龄人更独立,结果70%人都举手了

滑坡谬误--看清小题大做的套路

根源于人们思考问题时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则
本来你不喜欢收拾屋子,别人却说你输掉了整个人生。(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听着好像很有理的样子)
就像你在一个坡上,别人一下子就把你推下去了。把一件小事推向极端,然后这件小事看着危害就很大了。
人们对事情的趋势和走向很有吸引力。似乎通过循序渐进说明了问题。如孔子的这段话是不是很有道理。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但其实并没有论证,所以也就不能信

如何应对:
1.事情的发展并不会总是偏向极端的,而是总是偏向中间值的,即回归效应。 如懒,并不会在任何时候任何事上都懒的
2.集中关键问题,千万别被带偏,滑坡谬误会将你们的议题推向极端,其实这两者关系很小,这时你可以让对方论证两者之间紧密的关系。要是他不能的话就要重回你们原来讨论的议题

比如:讨论同性婚姻可不可行的时候,扯到只要有爱就能结婚的话是不是乱伦也可以。但是你必须论证为什么乱伦和同性婚姻有关,难道支持同性婚姻的地方乱伦比例就比较高吗?

命名谬误--同样的事儿换了个说法

这是看法还是废话?把同一件事,换个方式,伪装成观点,再说一遍。
你为何丑着一张脸呢?因为我心情不好。
用处:快速鉴别他人言论的含金量。 抓住一个问题反复的问你次看对方是否还是停留在原地。

诉诸完美--辨别装成队友的敌人

根源于人们在天性上把不完美当成一个问题
你的方案很好,但不完美,不如我们回去再想想,有完美的方案再试试。如果达不到完美就不做了。但完美是很难达到,反对治标不治本,但却连标都不能治

例:周年纪念日快到了,女生逛街看到一个包想买,但男生却说随便买一个太不好了,要好好准备计划一下再买
台湾想通过一个法案在香烟盒上印恶心的图片。立法委员会说我本人都是支持减少吸烟的,反烟考的是教育,不是这种随
随便便的在烟盒上印图片,主管机关不从根本入手,尽搞些有的没的东西浪费纳税人的时间和金钱,
所以要停止这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举动,认真研究从根本上解决烟害问题
用处:做决策时审视他人的姿态 ; 批评时摆脱一步到位的牛角尖

分解谬误 周润发的鼻子为什么好看

周润发是帅的,所以他的鼻子但拎出来也是帅的(但可能也很普通)。即整体是啥的但部分并不一定是啥。
例:女司机驾驶技术不好,但对一个具体的女司机来说她可能会很好。大部分刻板印象都来自分解谬误。
用处:学人不能只学人的部分,只学表面。

二分法谬误--防止心灵鸡汤的忽悠

根源于人们需要安慰时却懒得思考问题
把事情简单化成两种极端,用简化后的选项安慰人。
心灵鸡汤为啥会毒害人?因为减少了人们的思考,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复杂面貌,现实中存在很多对错这间的灰色地带
例:如果你是对的你没有理由发脾气,如果你错的,你没有资格发脾气
用处:要励志先理智

人身攻击--最难抗拒的习惯

为啥一不小心就会反逻辑错误?因为逻辑不是天生就有的,反倒谬误才是源自我们的天性。
面对那些表里不一的人,我么都会愤怒,都会想去人身攻击。
做到不以人废言,人微言轻

回击:
1.以表明风度的方式反向人身攻击。里根70多岁竞选,被竞争人攻击年龄大。里根回应:我不会把年龄当作竞选的议题,我
没那么卑鄙,我不会为了政治目的攻击我的对手太过年轻,缺乏经验。
先撩者贱,打死无怨。 用以对寻事者的告诫--万勿寻事,后果可大可小;绝非鼓励人有理便可随意动手。
2.以顺势而为的态度反向增加自己的可信度。你是什么东西?我个人算什么东西不重要,我所说的内容才重要,这位听众这样说
明显是认同了我的内容。非常感谢,但你这种突然打断别人谈话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都做的出来,有什么好说的呢。

最宝贵的软实力 思路清晰

任何有意义的话都有可能出错,任何不可能出错的话都是废话。如:只要不表达明确指向自然就不会出错。我们不应该说这种废话
因为对他人是没啥意义的。
如:人生在世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 废话:都重要,见人见智,要辩证的看。这就是不痛不痒的片汤话。

跳槽指南

真正理解自己的工作类型

工作的四大类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情绪劳动(如社会服务型的劳动,客服),风险劳动(收银员,万一金额有短少,就需要收银员负责)
想想自己主要创造的价值是什么。自己跳槽的理由是否和自己的工作本质相悖。如工作本身就情绪劳动,却厌恶了对客人的低三下四。

评估自己的能力

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工作性质,是那种类型的,主要侧重那个类型,或是那几个类型结合
如:你是脑力劳动,自己的情绪管理上也很好,那你就是个能和外部公司沟通更好的技术员
如当今的四大咨询工作,表面看是学历高专业能力强门槛高,但他绝对是个体力活,工作时间非常长,结果身体素质也成了衡量工作能力的标准

每一项劳动,几乎都是以上四项劳动的综合体(脑力、体力、情绪、风险)。
黄执中智商高,想法多,主要承担脑力劳动,但是情绪劳动弱,不适合处理工作中大部分管理相关的琐碎劳动;
胡渐彪自律,抗压力强,很难被事情影响心情,情绪劳动能力强,负责统筹当ceo;
马东抗风险力强,压力下还能与人谈笑风生,主要是风险劳动,当董事长。

如何摆脱高频重复的工作 工作烦躁的源头

1.是职场的必经之路,重复工作肯定要交给新人做的
2.高频重复工作的合理性:可以通过高频次的练习,很快内化成一种工作技能
3.走向进阶之路:在重复工作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当机会来临时要把握住。如:上司升迁或离职,你来替代,然后再招几个小弟。

工作倦怠:离开还是改变

因为情绪,压力造成长年精力损耗,失去对工作的控制感。造成工作热诚减退,及对人漠不关心的状态。这不是懒,
懒是一种持续的性格特征,而倦怠则是阶段性的。
为啥喜欢招名校的人?高中生活完全有让人产生工作倦怠的条件。1.枯燥 2.难以获得奖励和回报 。。。
而这些人在枯燥中学习中对抗工作倦怠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如何对抗:
1.寻找对工作的控制感,增强自我效应感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寻找能独立做成一件事的机会,而不是事事听从领导指挥的职位
2.工作之内找不到的话就在工作之外寻求兴趣。
3.寻求差异化定位,学习不同技能。

工作出状况,我和老板谁背锅

掌握预期管理,塑造和管理老板对自己行动的预期,也要塑造和管理自己对老板行动的预期。
说两人比较默契就是两人预期管理做的比较好

三种预期:
1.目标预期。要搞明白上司真正的目标,和潜藏的目标。多问几个为什么。为啥目标是这个。目标是这个的原因又是啥。
2.权限和资源预期。这两个都是有边界的,过了边界就可能有风险,而这个风险却需要上司来担着。如:做着一个项目突然被上司
叫停,可能是自己做的太过了。做一个大型千人的促销会,预算啥的都在控制之内但被上司叫停,因为着承担了很大的安全风险,而这
都得上司来担着
3.汇报预期。要及时汇报,掌握工作的进度就是上司的工作之一。 别光在开会的时候汇报,见面随口一说,或发个QQ说一下。

如何做:
1.先小人后君子,在接到任务是把三个预期都问清楚了。然后适当表明难度,但态度上要积极配合。
2.做好复盘,事做完了再跟上司对一下之前的预期的差异,然后再做下次的时候进行调整
3.在跟上司的意见冲突的时候,要改变上司预期唯一理由就是,证明效益收入,证明自己这样做是ok的

同事处不来,该不该离开

人际关系格局,关系的两种情况: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两种关系的比重是不同的。如:国企,创业公司
团体格局:使命达成
差序格局:亲疏远近(同事的人际关系也是要搞好的,搞不好可能面临跳槽了,公司的人都怼你你该咋办)

团体格局: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围绕着共同使命或者身份形成团体,就像一捆柴,一根根能分得很清楚。
差序格局:中国社会以宗法群体,即家为本位,人与人的关系以亲属关系为主轴,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亲疏。就像往水里投石子,水的波纹推出去越来越远,原来越淡。

公司是以项目而不是部门为单位的,那他可能更倾向于团体格局
习惯性的把学校里的同学朋友关系代入都工作里的同事关系有时不是那么好的(分人),同事变成真心朋友的可能不多也没必要,过于
攀交情显的不专业,也可能挤占别人的工作空间。

正确的做法是:以改进工作为前提与人为善。如:工作中互相帮衬,别都揽功劳,照顾上下游的工作感受

怎样估算自己的身价

创造的价值不等于你的价格,你可能被别人轻易代替且老板付出的价格是一样的
员工思维:我能创造多少价值那就是我的价格。
老板思维:我能以什么价格招来人那就是你的价格
你要提加薪,就有可能被别人顶替掉
如:辩论老师免费当武大辩论队的教练,若提开薪水的话,低了那是在侮辱自己,高了可能就被别人替换掉了,而不替换掉可能从中得到的益处更多。

年薪一每5万元一个档次,超过20万则以没10万一个档次。你的跳槽看是否条到另一个档次中。能的话跳槽肯定很值。以及你跳槽后
能力和职业的发展。

绝不能忽视的隐形薪水 别只看账面的钱

1.公司跟你带来的品牌附加值和隐形价值。
如:教授的子女都在各大附中上学。名企上班可能结识更多厉害的人,是你人际关系的一部分。等等。计算的话稍难,可详细列一下。
也可以找业内的专业人士问一下,看具体的情况,和发展几年后的情况。(薪资是动态的)
别看别人说什么看别人做什么。如都说工资低,但都没人跳槽,那肯定有不跳槽的原因。
2.业余时间,业余时间可以带来很多小乐趣
算一下时薪,就是月工资除以所有跟工作有关的时间。

跳槽中的隐藏变量对决策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属性。

如工资,工作压力,往往工资高,工作强度大,压力大
1.时机: 过年后招聘的职位较多,补充岗位的需求比较大。
但公司都是随时按需招聘的。非招聘季节放出来的岗位可能更重要急需,提供的薪水可能更高
2.上司带你飞:走的话可能是一次职位的跃迁,留下来也可能把上司的职位替代了。这需要考虑据具体情况。

如果招聘信息上的薪资跨度很大那就要当心了,可以问他绩效表现的这么大的差异是怎样定义的呢,真能给到还是一个幌子子呢?
职场新人适合去大点的公司,大公司的老人由于在当下公司的发展遇到了天花板可试着去创业公司
弹性工作时间:可能就是意味着加班时间很长

职场中拿钱买不来人心

双因素理论:
一个人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感到满意
不满意的对立面也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
所以一个员工可以同时感到满意和不满意
保健因素 和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没它不满意,有它没有不满意):工作中,有些因素只能是消极的,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意,却不能额外带来积极的激励作用,如公司政策和行政政策,工资
激励因素(没有它没有感到满意,有它感到满意):可以主动提升员工满意度,给员工带来激励,如工作可以带来成就感,使命感

迈尔斯定律

你在预算部门是卡着别人花钱的,会觉得别的部门大手大脚,等你到了别的部门就会觉得预算部抠抠索索的,这种屁股决定脑袋,换了立场之后翻脸不认人的现象就叫迈尔斯定律

彼得定律

在一个层级分明的组织中,一个优秀的员工总会不断提拔,直到停在他无法胜任、再也不能升迁的位置,并最终成为机构进步的阻碍。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思路如果没有跟着身份转变,你将会无法胜任你的职位,如你从程序员升到部门的经历,管理层。

丧情绪

丧情绪自测

自我评价,工作状态,生活方式,社交方法,人生态度

公正世界假设:恶有恶报,善有善终

公平世界假设是保护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但过度相信的话可能也会让人更冷漠,对别人的苦难视而不见,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认知闭合需要描述的是个体应对模糊性时的动机和愿望。如果找不到原因的话就会产生焦虑。客观存在是“给问题找到一个明确答案的愿望,——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因为相对混乱和不确定,任何明确的答案都更好些”。

负能量的意义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对物种有害的东西很难保留下来,而对物种有益的则会保留下来。 如:人们之所以能识别甜的东西。等等
愤怒,恐惧,疼苦为身体提供危险信号
抑郁情绪最大的最用是让我们保持真实感

防御性悲观

为自己的将来的成绩设置低的期望水平,即使成功了一点点,也可以从而获得非常积极的情感体验。
乐观可以克服焦虑可能效果并不好。
如:别人处境不好,劝别人乐观不如说:放心别以为你现在很惨,其实还没有到你人生中最惨的时候呢。

心流

指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忘我状态。
全身心的投入某件事情,进入了一种全神贯注、不受打扰的状态,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到结束才发现已经过了很长时间。
想要进入flow状态,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比较重要的是自身技能与任务难度的匹配程度,明确的目标,即时反馈等

“心流”的意义在于,“很大程度上,获得幸福生活的秘密在于,学会尽可能地从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中得到心流的状态。

习得性无助--控制感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面对生活的暴击,打是打不过的干脆不还收了我躺下还不行吗
一旦经历了几次打击,几次然并卵的经历,失去了控制感之后,就很容易在可以作为的情况下而不作为了,消极地面对生活情况。
如谈了几次失败的恋爱之后就不行弹了

控制感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这种命运关最妙的地方在于结果当然是不可控制的了,但不妨碍个人去努力。或个人努力到一定程度也可以放弃呦。真是中左右逢源的策略。

注意力黑洞

在工作、生活中投入注意力,得不到反馈。反而最后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给吸进去了。
接受的信息高度碎片化、连续存在、内容品质不高。如:刷微博,刷知乎。

点金术

不到手的钱不是钱,不花出去的钱也不是钱

为什么吃不到完美的牛肉面

凡事有利必有弊端,就像跷跷板的两端,一端的下降肯定会把另一端顶起来。
面又好吃,又便宜,等待的时间又少,干净又卫生,交通又便利,老板服务员态度又好,存在吗?必定在这其中有一种缺陷的。
你要选那种服务呢?要看你愿意支付的是钱,还是时间,还是风险,情绪,健康等等。即愿意承担的利弊。然后就可以做出选择了。

利益并不会凭空出现--古巴的牛肉荒,忽视市场的后果

好处不会凭空产生,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并不是降低价格所有人就可以得到好处了
五十块的牛肉没人买的起,变成5块一斤的后果就是吃到牛肉的成本就更大了(交易成本,和被抓到后的风险成本)。后来只能在黑市中买了。
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却没人干。
价格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免费的东西成本反而更贵。

弊害不会凭空消失

瑕疵品的存在,是基于经济学上的考虑,降低瑕疵率的成本可能会很大,且呈指数型增长。
很多外人认为的不合理之处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

利弊模型

分析利弊的误区,只从某一个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忘记了从别人的角度看。
如:你妈让你早起叠被子,收拾屋子是站在家庭主妇的角度,而你不叠被子是因为这样更舒服。
建立利弊模型需要角色代入,切记个人好恶作祟。注意:这是很难做到的.

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个东西而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成本。
思考问题是,不看得到什么,而看失去了什么。不要想着怎样怎样会变好,而要想着有什么东西我们可以容忍他变差。
因为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变的更差,那讨论如何变的更好就是在画大饼,说风凉话,没啥意义的。
如:一家图书馆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说明少了一家医院,或一个公园。
消防员那么危险应该涨工资,那应该从哪里扣除呢,因为总量是有限的。
如:开会的时候讨论那些地方可以做的差一些,以把资源用在其他的地方。

价格歧视

针对不同人群和服务,价格上的差别对待。保护的是在同一服务中,支付能力较弱的一方。
如景点的东西很贵,但其实在门票上压低了成本。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而这些人中是有支付能力更强的人来买东西的。

诱因的威力

受害者获得公平,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例:台湾电梯因人比较多而速度快,但有一次出了个事故,一女孩头发被夹了,告到法院,结果判女孩赢。最终台湾
所有地铁的电梯速度都减慢了,因为要考虑商家自身的利益。
科斯定理: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判决的合理与否。考虑判决的结果会造成什么样的诱因。

买卖双方关系

同行是冤家,买卖双方的利益是相同的,以适合的价格达成交易后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行为管理

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行为管理的误区 :do have be 的误区
我要考做什么事,来得到什么东西,以成为什么人。但存在的问题是最终并没有改变,你是什么样的人结果还是什么样的人。
其结果就是你的do往往维持不了太长时间。
减肥能让人自信吗? 你只是从一个没有自信的胖子,变成没有自信的瘦子。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be do have
我是什么样的人(自信的人),我去做啥事(健身交友),然后我拥有什么(健美的身体,和很多朋友)

改变行为的必经的阶段

1.意识阶段 2.准备阶段 3.行动阶段 4.保持阶段
立即行动的结果往往很糟,就是还处于意识阶段就直接跳到了行动阶段,因为在意识阶段人最为冲动,对自己的期望也最高,也最为脆弱,可能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所以要试着了解行动起来所面临的困难(别做预算之外的事情,要不必然失败),这样会降低你对做成这件事的预期。太高的预期往往会导致失败的。如果一点一点的小目标达到了。就会提高你的自信。记住:成功率比改变幅度要好很多

认清自律

自律与拖延的误区:自律与拖延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不是因为有拖延症而完不成,而是因为完不成而拖延。之所以拖延是因为这件事你不想做呀。
自制力是伪概念,在心理学上是没有这种东西的:真正造成你计划失败的是你内心缺乏驱动力,对某件事没那么渴望

真正想要什么?

人们解释行为原因的误区:善于提出假愿望,来逃避真问题。
对行为进行解释时用三次否定来寻求真实的需求。
当人按照人云亦云的理由来要求自己时,就成了他律,而不是自律。是用别人的理由来要求自己,效果肯定不好的。
你为啥要戒烟?因为有害健康。那你为啥有关心起健康了?因为人到中年了,开始关心健康了。那又是啥事让你产生这
中想法的呢?我生了第二个孩子,我的身体不在是自己的了,而是整个家庭的。
人们在回答想要什么的时候,内心深处恐惧的脆弱的渴望的,往往被一层层保护的好好的,所以要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才能成为更强大的动力。

谁拿着你的自律启动键

重要第三方:用来评价自己的时候选择的对象。每个人努力的目的往往都是想取得那些重要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保持动力失败的原因:你的行为动机,没有内化为一个属于自己的理由。

目标感知错位

目标是一种状态,立体的状态,而不是指标。 如:瘦下来不是一种目标(或指标),而是一种生活状态。
目标是如何被窄化和物化的?
追求富有的生活(没有经济压力,享受财务自由,有安全感,有尊严,不用刻意讨好别人,这是一个立体的目标状态),变成了我要年薪一百万。

励志故事的作用

听了这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佛像理论:很多很牛X的励志故事,其实都是在炫耀,跟常人的距离太大了,而不是激励你。
而真正对我们有用的是离我们生活很接近的,多方面的励志故事,而不是一味的多么多么厉害的故事。不是故事光彩的一面,
故事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才更有价值。
人不是坚持梦想而出色,而是表现出色才有钱坚持梦想。
例:小学问的团队的励志故事。
版本一:一直坚持梦想,战胜困难让后走到了今天。
版本二:这个团队在成立之前各个成员已经都是辩论领域的大牛了,他们一直在他们的舒适圈中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语言的暗示 语言与思考的关系

一件事,我们怎样去称呼他,往往决定了我们怎样去思考他。
例子:很多言语都存在误导性,要达到某种东西就得忍受各种疼苦,这是不对的,产生疼苦的话往往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得找到正确科学的方法。
减肥:管住嘴,迈开腿
学习: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各种各样的名言。 但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件很开心的事情呢。

愉悦驱动和恐惧驱动

在改变行为和自我要求是要以愉悦驱动为导向。胡萝卜比棍子好用。
如劝别人戒烟不要说危害而去说好处。
恐惧驱动的负面效果:如好好工作吧,要不就会被开除掉的。
1.被开除掉的反馈往往很少会发生。但是奖励的反馈却常发生。有正向的反馈就更加有坚持的动力了。
2.如果丧失了威胁后也就丧失的行动的动力(如高中很努力大学就费掉了)

效率加速器

效率定义可能和教科书里不一样
——教科书定义:以固定收入,得到最大产出
以图书馆运营为例:传统图书馆的效率指书籍借阅量。
1、如果仅以借阅量为指标,则尽可以购置畅销书。
究竟是应该书被更多的借走,还是不同的需求都能被满足?
2、效率是仅对图书馆而言吗?
对于读者,效率应该是能在更快的时间获取想得到的书籍;更快地融入文化的环境等。
3、改造图书馆也有可能改变的社会效率是否进行了估量?
如裁掉一些资历老有经验但仅做文书工作的员工就可以提高效率了吗?
社会是否需要负担这部分员工甚至家人的失业成本?

心得:如果是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看待效率,大约是要多提一些问题,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从平衡的角度去看待一个决策吧。

你可能立了一个假目标

——高效率的人的定义:其实是资源配置的高手,懂得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假目标:比如我要变好、我要瘦、我要赚钱……
目标设计的5个要诀:SMART(其实也是管理学的领域)

1、Specific:具体性——我们的目标不够具体资源配置就会出错。
比如:每周我要去健身房,我主要想锻炼腹、臀、另外我还要适当有氧减脂。
2、Measurable:可衡量性——最好有可衡量性。
比如:我需要瘦10斤。
3、Affordable:支付资源的能力——自己支付代价的能力。
比如:在不影响工作、学习的情况下,每周我至少应该去三次。我每年可以拿出XX万块钱来支付私教的费用。
4、Resonance:共振性——我们总想在同一时间制定很多的目标,这些目标最好相辅相成。
比如:我想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我希望每天能睡到至少七小时。而健身和睡眠质量应该可以相辅相成。
5、Time-Line:时间线——时间是只能流失,我们最不可控的资源。
比如:我要在今年瘦下这十斤。

“换位思考”到底有多难

1、传统思维上,人们有所纷争的时候应该要换位思考,但这是感性角度的换位思考。
2、理性角度的换位思考是要拿数据说话的。
3、举例:客户找营销公司推销自己的净化器,该净化器拿过设计大奖,在外形上比较前沿,客户认为应该重点宣传。
营销公司劝说应该更多从功能宣传,客户不服。
营销公司遂抽调1200名民众做调查问卷,结果外形因素排名倒数第三,营销公司带着问卷给客户,很快说服。

心得:
1、如果是在讨论感情问题,事事找数据,其实有点难办,感性的东西用理性的数据去反驳
2、如果是在讨论工作问题,做一些决策,这个观点可能更适用。确实会有一些情感上不那么好抉择,但数据可以帮助你的情况。这可能需要我们多一点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了。

听一万个成功者讲话,不如听一个失败者的故事

1、幸存者偏差:人们以为幸存者的成功就是成功的原因,但是没有思考溺死者其实也试图用过同样的方法。
2、几个例子:
A、台湾的街上看到的残障人士比大陆多很多,是大陆的人民更健康吗?其实可能是因为台湾的残障设施做的好,残障人士可以上街活动。
B、传统意识上,美国的胖人比中国多。其实可能是中国的胖主要是腰腹的胖,美国的胖是全身的胖。腰腹胖,比较更不利健康、不利活动。美国的胖人会出来活动,而中国的胖人就更多在家。
3、当你想学一些成功的秘诀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去问,那些你敬佩的人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因为他的经验放在你身上不一
定能再复制。但可以问问他经历过怎样的失败以及他后来总结的败因,你可以拿来借鉴,尽量避免。

心得:
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蛮好的说话方法。我们和人交往的时候,总是有分享的过程。总说自己的成功之处,其实不一定招
人喜欢,反而有炫耀的痕迹。不如偶尔拿出一些失败的经历解构自嘲,或许能帮别人排排雷。

选择越多才越有效率

1、对比效应:人其实都是必须透过比较,才能看见一样东西。
2、薯片生产商通过推出稀奇古怪的口味,其实不是为了让消费者喜欢,而是为了对比出原味薯片的好吃。
3、所以这是针对于营销能有效率的策略。

效率的提升源自反馈的复杂

1、游戏为什么让人沉迷?因为游戏拥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工作学习的反馈往往迟滞、难控制、因素复杂。
俄罗斯方块无与伦比的反馈机制——一排排消除、得分上升、逐步升级,每一种方法都是一种反馈。
2、反馈的作用:成就感、可控感
3、如何把其他东西游戏化?
A、反馈大化小:以工作为例,不要等半年一年再总结一次,周会,半月会的反馈、表扬更能激励人。就像游戏里,事无巨细都有奖励,登陆啦、加好友啦等等等等。
B、设置目标反馈:设立长期和中短期的工作目标,并设立对应奖励机制。就像游戏里,想什么时候升到多少级,想得到多少分一样。
C、堆叠反馈:对工作内容定标准、目标、记录,虽然不是每天发每天的激励,但是可以做到,反馈实时发生,奖励累计释放。如同游戏里,经验值可以看到增加,但到达一定程度才升级拿奖励。

“跨界”让生活的节奏飞起来

1、跨界的第一要务,是找共性,寻求资源上的多元协同效应。第二点是进行合理借势或演绎。
比如汽车厂商与矿泉水公司合作,将汽车广告贴在矿泉水瓶。很多场景,人们都会需要开车,带矿泉水。看似南辕北辙的公司,在某个场景里,面对的是同样的群体、但又没有竞争关系。
2、而具体到个人的跨界,也就是做一个斜杠青年,但不是随便兼职就是跨界。按照企业跨界的方法论,我们应该在核心可迁移技能上进行跨界。
比如一个优秀的营销数据分析师,他当然可以去做营销,但他的核心技能是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沟通等。只要添加一些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他同样可以去做咨询。

心得:
想跳槽或学习新的东西的时候,或许不是全心求新求酷,而是先审视自己的核心技能是什么。
尝试列列自己的核心技能:

1、计划安排能力:接到任务后,我可以迅速的形成一个顺序概念和时间分配概念,目前算是工作上,最满意的能力了。
2、总结分类整理能力:我可以将资料较为合理的分类整理,在工作中迅速查找调用,并且可以将一份没接触过的工作,较快整理出模板。

脑内犯罪学

每个人的脑子里都会或多或少的隐藏着一些坏念头,不太可能完全消除(嫉妒,偏见,自大,迷信,盲从等),虽然不一定导致我们去干坏事,但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把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摊开来,分析清楚,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他人和人性。

自我合理化

当我们受到打击或痛苦时,人常会做两件事:1.fight,面对,反击 2.run 逃跑,两者都不能时,人为了怕自己内心崩溃,就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把所有残酷事实和令人心碎的真相都美化,合理化。
如: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会认为绑匪是好的。
如:吵架打了朋友,自己既不能道歉,又不能忘记这个让人悔恨的事实,那此时可能就会想法合理化,想着朋友也很过分,这样自己的内疚就会减轻了,就会好受些了
如:坏人做了坏事内心不会痛吗。不会,他会想着这种理由来合理化以消除内心的不安和折磨

替罪羊心态

人是一种需要理由的动物,特别是在面临不幸和痛苦的时候,更需要一个理由和一个仇视和攻击的对象,也减少自己内心对不确定性的不安。
如:中世纪黑死病爆发,善良的基督徒们对教会产生信心危机,然后教会转移目标,说你们当中有女巫,是他们搞的破坏,于是他们就成的替罪羊了。
如:二战前德国经济萧条,希特勒就说是犹太人害了,然后很多人就信了,于是就产生了种族大屠杀。
如:比赛输了说裁判吹黑哨

偏见的作用

偏见是帮助我们快速高效做决定的工具,很多人都在用足以证明其很好用。而且多少有点正确率存在的。
如:德国电器和国产电器那个好。
如:女生男生那个数学会好。
如:老师认为那个学生聪明,可能学生真就学习好了
如:星座影响性格。
偏见影响行为:偏见最危害人的地方就是它往往具有一种自我验证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和能力

迷信的作用

迷信是我们恐惧焦虑,和对全安感到需求。
如:烧香拜佛,绿豆包治百病,民间偏方等,都能以够低的成本满足我们对安全感的追求
迷信的人常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你就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破除迷信就要指出它的成本并不低(关键在找出它的成本),而且并不能带来安全感

嫉妒的作用

嫉妒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如国家对里的正式选手和备选选手可能差距不是特别大,但待遇方面就差别很大。
看见别人的优点心里隐隐有些不爽:那就要对自己说,其实就意味着两件事 1.你俩人之间的程度差不多,2.你嫉妒的东西正是你想要的

男女相处中那些早该明白的事儿

女人真的比男人更唠叨吗

对男生而言说话就像一场竞争,聊天时发言权是轮流的、独享的。
对女生而言说话则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发言权是轮流的、共享的。

关于记忆

你为什么记住了不存在的事

记忆为什么不真实?
若自我认知与现实世界不符,人会因为无法忍受矛盾而编造记忆,来合理化“印象中的世界”
人不是为了记忆而活,相反的是记忆为了我们而活,只要你在现实生活中有需要,那你的脑袋中的记忆就会被调整。

聪明人为什么记不住事儿

记忆的三个阶段:
1.识记:把你理解的东西往脑子里塞,记忆里要分别看这两种记忆力
有意识记:刻意去被去记某些东西
因个人兴趣、理解力等对有意识记的影响很大,如对生物不感兴趣记的时候就很吃力
无意识记:没有明确的目的,自然而然的发生的记忆,如认路、听曲、识人
如爱因斯坦跟助理打电话询问自己的住处
2.保持:你会对你想要记住的东西反复验证和默念的过程
3.输出:你自认的记忆的好坏表现在这个阶段

人的大脑真的只开发了10%吗

这是一个著名的谣言(生活中还存在哪些流传很广的谣言呢??)
谣言总会经由某种媒介转播,或借由某些专业权威的人的言论中提及

做梦的相关

做梦为什么会让记忆力变强
即便是在做梦,大脑的无意识区域仍在工作,仍在不断处理不断回溯哪些重要的事情,于是客观上起到了加深记忆强化学习的效果
这也解释了有些科学家梦见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

艺术没你想的那么玄

看不懂艺术,是因为我笨吗

艺术就是要表达哪些用语言说不清楚的感觉
朱光潜 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最后一种就是艺术的眼光。

艺术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如神圣:解释为凌驾于天地之上的不可侵犯的绝对。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但如果你站在一座大教堂的下面,抬头一看,高耸的屋顶,四周照射进来的光线,头顶的壁画。此时不用解释你就明白啥是神圣了。能感受到但说不出来

审美和年代

审美主要不是由年龄决定了,而是由年代决定的,因为个人的审美是一个后天社会建构的过程

8分钟听懂西方美术史

西方的绘画线索:先画神,再画人,中间一度觉得绘画已死,到现在是无所不画。

历史观

观史要身在其中,也就是当你读一本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历史人面临重要的抉择关头时,要把书本盖上,然后想想自己身处对方的
位置,你会如何决定,你会做什么样的决定。然后比较与古人在选择与方法上的有什么不同。久而久之,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分析与锻炼
我们看事情的眼光,处事的智慧才会增长,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是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