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说: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

家庭和环境,尤其是童年的经历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学四年、硕士三年甚至再加上博士三年也可能抵不过一个童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

家庭可是被排在首位哦。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的影响来实现的。

1、父母言行的影响。

儿童的许多态度和行为不是直接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的榜样的模仿获得的。

一般来说,孩子会静悄悄地学习家长的言行举止:母亲爱打扮,讲虚荣,孩子也爱打扮,讲虚荣;父亲脾气暴躁,举止不文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父母的情感、意志、理智等特征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孩子,并刻下他们的烙印。

2、家庭气氛影响着人格的形成。
在幸福愉快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与紧张和冲突中度过的孩子在人格上有很大的不同。
一个家庭,夫妻和睦、兄弟亲善,往往易使儿童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一个家庭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经常打骂争吵,往往会使儿童形成粗暴、蛮横、孤僻等不良人格特征。

3、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有些父母只能告诉孩子学习很重要,可是为什么重要?到底该怎样更好地学习,他们一筹莫展。

因为他们自己就没受过多少教育,自己也不知道。

也有些父母天天望子成龙,自己却是一条虫。他们愿意花很多钱买很贵的衣服,花大笔钱找家教,但他们就是不愿意投入自己的身教。

然后他们搓着麻将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看着泡沫电视剧喊孩子好好读书,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给了孩子,自己却活成了loser杨。

这种方式即便有钱,其实也不容易养成精英吧。

更多的父母忙于搬砖、劳作,挣钱养家都困难,更不用说坐下来好好辅导儿女的学业了。

父母本身很优秀或者是精英的话呢,一定是:1)重视教育;2)有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他们知道如何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因材施教,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毅力等良好性格特质,当然,过程中的困难自然也会帮助孩子去克服,但绝对不是越俎代庖、一手包办。

母亲的态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支配 一切切——服从, 无主动性 , 消极 , 温和
照管过严——幼稚 , 依赖性 , 神经质 , 被动 , 胆怯
溺爱——任性 , 反抗性 , 幼稚 , 神经质
顺应过度——无责任心 , 不服从 , 攻击 , 粗暴
忽视——冷酷 , 攻击 , 情绪不安定 , 创造力强 , 善交往
拒绝——神经质 , 反社会 , 粗暴 ; 企图引人注意 , 冷漠
残酷——执拗 , 冷酷 , 神经质 , 躲避 , 独立性
民主——独立性 , 爽直 , 协作 , 亲切 , 善于社会交往
专制——依赖 , 反抗 , 情绪不安定 ,自我中心,胆大

具体来说,我整理了一张表,见下图: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流看护,惟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两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迫,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以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